11月22日下午,薄改项目培训班学员(学前教育)在班主任张小培的组织下集体到中原农耕博物馆研学大厅进行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观摩。
第一阶段,由中原农耕博物馆研究员杨晓航老师给学员作了“农耕时代绳文化”的报告。绳的使用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生活,贯穿于整个农耕时代,且使用广泛,从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到图腾祭祀、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无不渗透其中,也是中华文明中坚韧、担当、负重等精神的体现,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的转变绳子是重要的纽带。学员们听后感慨万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绳的精神,传承创新,教育子孙后代。

第二阶段,学员们观摩了慕旗娟老师的研学课堂《从种到吃说小麦》。河南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慕老师对种植的历史渊源、耕种劳作、收获加工、食品制作等农耕劳作环节,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知识营养进行讲解研学和实践体验,使学员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聪明才智和勤劳品德,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沧桑巨变,激发学员爱党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员传承和践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

本次实地研学活动,将具有多样和重要价值的农耕物件与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相结合,引发学员们的思考与共鸣,他们认为农耕研学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拓展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方法和理念。(图文:王贺锋、徐来群,审核:韦薇、张笑涛)